欢迎浏览郑州泰诺仪器仪表有限公司官网
快捷通道:郑州泰诺仪器 余压监控系统 车库一氧化碳浓度监控系统 余压探测器
集生产、研发、销售、服务于一体
压差测控系统生产厂家
您的位置: 首页 - 产品中心
余压探测器是高层建筑采用加压送风系统必须要安装的,是用于前室楼梯间余压值监测的感应装置。加压送风系统可通过送风口使楼梯间及消防前室形成正压,阻挡有害烟气进入疏散通道。但是加压送风系统送风量时间不可控时,正常的逃生路线有可能会因为前室正压过大,防火门无法开启而造成严重后果。
智能压差控制系统的专业名称是余压监控系统,又被叫做压差控制系统,正压送风系统,余压控制系统等。是正压送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高层建筑前室楼梯间合理余压值的保持。
很多施工方将价格低廉的家用的CO浓度探测器用于地下车库,这是非常不正确的。家用CO浓度探测器不灵敏,数值不精准,使用寿命不长,泰诺一氧化碳浓度探测器精密性高、稳定性强、使用年限厂,完全符合验收标准。
空气质量探测器的数量设置主要根据防火分区、面积大小等因素来酌情考虑,一般200-300㎡放置一个。
通过对一氧化碳浓度的监测,自动控制风机的启停和运行台数;同时将各类信息实时上传至监控中心空气质量(一氧化碳浓度)监控器进行统一监测管理、储存,在兼顾节能的前提下保证车库内空气品质。
一氧化碳浓度检测装置设置主要根据防火分区、面积大小等因素来酌情考虑,一般200m²~300m²左右一个,安装高度建议距地面1.5m左右为宜。
车库CO监控系统如何联动风机测试,通过CO探测器实时监控CO浓度,当浓度超标时,进行预警并上传信号到空气质量控制器,通过控制器联动风机进行空气置换。
地下车库属于封闭半封闭建筑,空气不易流通,当汽车怠速行驶时,汽油燃烧不充分,会跟随尾气产生一氧化碳浓度气体,因为车辆的进出比较频繁,尾气也不易排出
依据GB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1251《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规范》,采用机械加压系统的消防电梯前室、合用前室和楼梯间应安装余压传感器。要求正压送风启动后,保证消防电梯前室、合用前室余压值维持在25~30Pa;楼梯间余压值为40~50Pa。安装的目的是防止烟气进入疏散通道的同时,不会因压力过大对防火门开启造成阻碍。
当防烟楼梯间或前室余压值达到超压监控值时,余压探测器发出报警信号,余压控制器发出信号给泄压阀驱动模块打开加压风机风管上的电动旁通阀泄压;余压回落到正常区间值后,余压探测器发出信号,余压控制器发出信号给泄压阀驱动模块,关闭旁通阀,通过控制风阀驱动器的开关,保持余压值稳定在国家规范要求的区间值内。
余压传感器的目的是使余压值有效的控制在国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范围内,防烟楼梯间余压值40Pa-50Pa、前室/合用前室/消防电梯前室余压25Pa-30Pa。
当防烟楼梯间或前室余压值达到超压监控值时,余压探测器发出报警信号,压差控制器发出信号给泄压阀驱动模块打开加压风机风管上的电动旁通阀泄压;余压回落到正常区间值后,余压探测器发出信号,压差控制器发出信号给泄压阀驱动模块,关闭旁通阀,通过控制风阀驱动器的开关,保持余压值稳定在国家规范要求的区间值内。
楼梯间及前室、合用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封闭避难层(间)余压值的测试宜使用补偿式微压计进行测量,以确保测量值的准确。测量时,将微压计放置在被测试区域内,微压计的“-”端接橡皮管,把橡皮管的另一端经门缝(或其他方式)拉出室外与大气相通,从微压计上读取被测区域内的静压值,即是所保持的余压值。也可将微压计放置在被测区域外与大气相通,微压计的“+”端接橡皮管,将橡皮管另一端拉入被测区域进行测量。
余压监控系统主要由余压探测器及余压控制器组成,通过变频器控制风机转速控制送风量,从而控制余压值。
空气质量控制器就是CO探测器:根据电化学的原理工作,利用待测气体在电解池中工作电极电位上的电化学氧化过程,待测气体电化学反应所产生的电流与其浓度成正比并遵循法拉第定律,通过测定电流的大小就可以确定待测气体的浓度。
本文介绍了泰诺余压传感器测压范围,精度,动作值设定等 泰诺余压传感器是蓝锐电子余压监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CO浓度监控系统由CO浓度监控器主机、CO浓度控制器、CO浓度探测器组成.
高层建筑余压控制系统,简称余压控制系统,或余压监控系统。是正压送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高层建筑中,用于控制前室及楼梯间余压值保持在合理范围。
余压监控系统中的余压监控器就是余压监控主机,通常安装在整栋楼的消防控制室内,用于监控正压送风系统启动后,前室或楼梯间余压探测器工作状态、旁通泄压阀开启/关闭状态,可实现远程控制旁通泄压阀的开启或关闭。
在外部进行安装时,这个时候需要配有防护箱,一般安装在配电箱附近便于取电,安装防护箱的目的主要用于防止人为的损坏以及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减少控制器的使用寿命。
压差传感器是正压送风余压监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监测前室或楼梯间余压值。压差传感器将余压值数据与设定值(前室25~30Pa,楼梯间40~50Pa)进行比较,并输出相应指令至余压控制器,由余压控制器联动旁通阀开启或关闭,实现将前室或楼梯间余压值控制在合理范围的目的。
余压监控系统一般由余压探测器(或余压传感器、压差控制器)、余压控制箱(或余压控制器)、余压监控器主机、泄压阀执行器等构成。余压控制器可以监控消防前室或者楼梯间余压探测器及风机旁通阀的工作状态,并向上级余压监控器传输相关数据;蓝锐电子余压控制器可以接受旁通阀的开启或者关闭状态指令,上传到余压监控器集中管理,还可以通过测试按钮现场测试旁通阀电动执行器能否正常工作。
地下车库安装CO检测系统的意义,定期排风保证地下车库内一氧化碳浓度低于危害水平;根据地下车库内一氧化碳浓度进行排风,避免排风频率过高导致的能源浪费。
设计有正压送风系统的建筑中,其相应位置应设计安装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的设计目的在于,检测相应空间压差值,并配合风阀控制箱控制泄压阀开启关闭,改变正压送风系统的送风方向,以维持相应空间余压值标准(前室、合用前室为25Pa~30Pa,楼梯间为40Pa~50Pa)。
地下车库一氧化碳探测器是一种精密的工业电子仪器,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检测数据不准确,缩短地下车库一氧化碳探测器的使用寿命。
余压监测控制系统的整个目的就是保持楼梯间和前室的余压值维持在国家标准范围,阻挡有害烟气进入的同时,确保防火门的正常开启,保证生命通道的畅通。
CO控制器主要用于接收一氧 化碳检测仪上传的气体浓度信号;
压差传感器的目的是使余压值有效的控制在国家《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范围内,防烟楼梯间余压值40Pa-50Pa、前室/合用前室/消防电梯前室余压25Pa-30Pa
暗装:若项目有预埋PVC管及86型暗盒,余压探测器主体建议安装于前室/合用前室(高压区),通过内置式测压孔测压。走道(低压区)通过气管与余压探测器接气口连接(上图为背部接口式,明装可选顶部接口式余压探测器),为保证美观,气管末端出口可选装气管末端面板。
当压力差达到一定程度,消防门便难以推开,以至人员无法逃生。 设计安装正压送风余压监控系统,可有效解决疏散门两侧压差过大而导致门无法正常开启的故障,保证了疏散通道的安全疏通,使加压送风系统处于合理、有效的工作状态,从而为现在火灾情况下人员的疏散和营救提供有力的保障。
余压控制器可以接收余压探测器的信号,并进行集中处理,从而来控制泄压阀执行器,进而控制旁通泄压阀的开启和关闭,还可以给余压传感器(余压探测器)和电动执行器(旁通泄压阀控制机构)集中供电。
余压传感器是应用于高层楼宇前室或者楼梯间的压差控制。
针对不同的安装场所,安装数量也不一样, 在目前绝大多数写字楼、商场、酒店、医院、住宅、产业园、文化中心、机场等的暖通设计图纸中,余压传感器的安装数量如下说明:
通过一氧化碳探测器实时监控车库的一氧化碳浓度,当浓度值超标时,会进行预警,并上传信号到控制器,通过控制器联动风机启动,进行空气置换,从而降低一氧化碳的浓度。
余压监控系统是集工业计算机技术、通讯、抗电磁干扰、数字传感技术及工业现场总线控制技术于一体的智能化系统,可以对疏散通道余压的工作状态进行24小时实时自动巡检,对处于非正常状态的余压给出报警提示。在发生火情时,该系统可以自动调控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送风量,也可在消控中心对其进行远程控制。
一氧化碳(CO)做为一种无色无味的有毒性气体,随着私家车辆及地下车库的普及,其导致的中毒事件也频频见于报端。近年来国家对地下车库一氧化碳检测系统也开始要求,如《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8.6.3条规定:“设有机械通风的地下车库应对CO浓度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
地下汽车库长期应低于25ppm,短期不应高于37.5ppm。
余压监控系统是用来检测疏散通道的压力差值,从而在火灾发生时既能防止高温烟气进入疏散通道,又能防止因前室压力值过大导致防火门无法开启,从而保证了疏散通道的畅通无烟。
楼梯间前室压差控制器根据使用环境,主要分为液体楼梯间前室压差控制器和空气楼梯间前室压差控制器。液体楼梯间前室压差控制器通常应用于供水系统,用以控制供水管与回水管之间的压差。而空气楼梯间前室压差控制器通常应用于正压送风防排烟系统,用以控制两个空间(比如前室与走道,以及楼梯间与走道)之间的压差。
地下车库CO浓度控制器是自动调节空气质量的理想仪器;提醒大家:地下车库CO浓度控制器并不是空气质量检测器!
1) 探测器与控制器、探测器与探测器之间使用二总线方式连接,电源线与信号线共用,线型为 NH-RVS-2×1.5mm²,连接方式为“T”连接或链式连接。
友情链接: 郑州泰诺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郑州泰诺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郑州泰诺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郑州泰诺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鲁ICP备19033617号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夏商务网